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危险评分是一项用于评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临床风险分层工具。该评分系统包括8个评估指标,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风险分层,为后续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高评分提示患者短期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需优先考虑早期介入治疗;而低评分患者则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主要介绍TIMI危险评分的发展过程、内容及填写说明、评分标准和使用注意事项。
关键词:TIMI评分; STEMI; 风险分层; 再灌注治疗
一、简介
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危险评分由Morrow等人[1]于2000年首次提出,旨在应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异质性的挑战。该评分系统基于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Intravenous nPA for Treatment of Infarcting Myocardium Early II”(INTIME II),共纳入14,114例患者,其核心目标在于简化传统多变量预测模型,构建可在床旁快速实施的风险评估工具,用于预测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30天死亡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团队识别出10个具有独立预测效能的变量,包括年龄、收缩压、心率及Killip分级等,最终建立评分范围为0~14分的TIMI危险评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死亡风险随评分升高而呈现梯度上升趋势:0分时30天死亡率低于1%,而评分≥8分时则超过26.8%。
在中国,TIMI危险评分已被广泛应用于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与治疗策略制定。北京安贞医院开展的一项研究(n = 501)表明,TIMI评分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 = 4.987),高危组(评分≥7分)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评分0~3分)[2]。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n = 2,958)进一步证实了该工具的有效性,高危组的总终点事件发生率为99.65%,死亡率达19.96%[3]。此外,上海仁济医院的研究发现,将TIMI评分与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评分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预后预测的准确性[4]。
TIMI危险评分在STEMI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其C统计量在预测30天死亡风险方面为0.740.78,动态评分的C统计量则达0.760.81[1]。在中国人群中,其预测3年死亡率的AUC(Area Under the Curve)可达0.80[3]。然而,在NSTEMI患者中,TIMI评分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弱(C统计量为0.62~0.65),明显低于GRACE评分(C统计量为0.81)[4]。因此,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指南建议优先采用GRACE评分作为NSTEMI患者的风险评估工具。
二、内容及填写说明
TIMI危险评分包括8项临床评估指标,需在患者入院初期迅速完成,以便及时开展风险分层与干预策略的制定。评分指标具体包括:年龄、既往疾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或心绞痛)、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心率(heart rate, HR)、Killip心功能分级(用于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体重、心电图表现(前壁ST段抬高或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症状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各项指标的判断标准详见表1。
表1 TIMI危险评分内容
项目 | 评分标准 |
1.年龄 | 0分--<65岁 2分--65〜74岁 3分--≥75岁 |
2. 是否有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绞痛? | 1分--是 0分--否 |
3. 收缩压 <100mmHg? | 3分--是 0分--否 |
4. 心率>100次/分? | 2分--是 0分--否 |
5. Killip 分级 II〜IV? | 2分--是 0分--否 |
6. 体重 <67kg? | 1分--是 0分--否 |
7. 前壁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 1分--是 0分--否 |
8.就诊时间>4小时? | 1分--是 0分--否 |
总分 |
三、评分标准
TIMI危险评分通过上述8项指标分别赋值并求和,总分范围为0~14分。依据总评分可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风险等级。该评分系统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低危患者可考虑早期出院或接受保守治疗;中危患者需密切监测并根据临床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高危患者则应尽早启动紧急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及器官功能支持。
表2 TIMI危险评分结果判定标准
风险分层 | 总分范围 | 30天死亡率 |
低危 | 0 ~ 3分 | 0.8% ~ 2% |
中危 | 4 ~ 6分 | 8% ~ 12% |
高危 | 7 ~ 14分 | 16% ~ 36% |
四、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于急性阶段风险初筛:TIMI危险评分适用于胸痛发作时间在6小时以内、拟接受再灌注治疗(溶栓或PCI)的STEMI患者,用于实现快速风险分层和优化治疗优先级。
- 推荐综合风险评估策略:考虑到单一评分工具的局限性,临床上建议采用以“TIMI评分为基础,GRACE评分为补充,生物标志物为增强”的多维度评估模式,以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临床指导价值。
- 老年患者评估需谨慎:在≥75岁的高龄患者中,由于年龄因素在评分中所占比重较大(可达3分),可能导致其他临床危险因素被低估或掩盖。建议联合使用衰弱指数或老年综合征评估工具,进行个体化风险判断,以避免误判风险等级。
五、参考文献
[1] Morrow DA, Antman EM, Charlesworth A, et al. TIMI risk score for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convenient, bedside, clinical score for risk assessment at presentation: An intravenous nPA for treatment of infarcting myocardium early II trial substudy[J]. Circulation, 2000, 102(17):2031-2037.
[2]高玉龙, 陶英, 李志忠.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22):2599-2602.
[3]郗科, 刘辉, 王莉.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J]. 武警医学, 2019, 30(9):791-793.
[4]沈兰, 陆言巧, 汪莉, 等. TIMI评分和GRACE评分系统对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事件的评估价值[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1(9):100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