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 RSS)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发布于 09:34:25 浏览:3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

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ale,RSS)是一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镇静深度评估工具,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RSS的发展过程、量表内容及填写说明、评分标准和使用注意事项。

关键词:Ramsay镇静评分;RSS;镇静;重症监护;临床评估

一、评分简介

Ramsay镇静评分由英国麻醉学家M. Ramsay及其团队[1]于1974年首次提出,旨在量化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镇静深度,弥补当时镇静药物管理缺乏标准化量化工具的不足。RSS通过分级描述镇静状态,为临床个体化镇静治疗提供了依据。

RSS目前已广泛应用于ICU镇静管理、术中麻醉与镇痛、血液净化及内镜操作等多个领域。研究表明,该评分法在提高镇静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例如,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2]显示,采用RSS指导镇静方案后,非计划性拔管(UEX)发生率由3.1%降至1.2%,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由7.7%降至2.3%。另有2020年张群团队[3]的研究证实,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中,采用RSS指导镇静可显著降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低血压及人机对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尤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

我国《神经重症共识(2015)》[4]建议RSS目标值为3-4分(中度镇静)。然而,由于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在动态监测、谵妄识别与镇静药物滴定指导方面优势更为突出,2013年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指南将RASS推荐为首选评估工具,RSS逐渐作为补充方法使用。

二、评分内容及填写说明

RSS依据患者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进行评分,共分为六级,涵盖清醒状态与不同程度的睡眠状态。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步骤一:观察患者是否有自发行为(适用于评分1–2分);

步骤二:若无自发行为,给予口头指令进行判断(适用于评分3分);

步骤三:若仍无反应,可轻拍患者眉间或给予大声听觉刺激(适用于评分4–6分)。

评分分级标准见表1。

Ramsay镇静评分(RSS)评分分级标准

分类分数与描述
清醒1分--患者焦虑、躁动不安,或两者兼有
2分--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
3分--患者对指令有反应
睡眠4分--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
5分--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
6分--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无任何反应

三、评分标准

RSS评分范围为1–6分,其核心目的是在不同临床场景中量化镇静深度,以指导镇静药物的使用,避免镇静不足或过度引发的不良事件。各场景推荐目标分值及临床意义见表2。

Ramsay镇静评分(RSS)应用场景和临床意义

场景目标分值临床意义
ICU常规镇静2-3分保持患者合作且可唤醒,减少呼吸机对抗
内镜操作上消化道:3-4分 下消化道:2-3分抑制呕吐反射(上消化道) 保留指令反应(下消化道)
术后恢复2-4分避免躁动引发伤口裂开,同时确保及时唤醒
临床研究依研究设计设定比较不同镇静药物效果

四、使用注意事项

  • 主观性较强:RSS评估依赖评估者主观判断,对焦虑程度分级不足(如1分未进一步细化)。
  • 儿童适用性不足:尚缺乏对儿童行为反应分级的系统验证。
  • 无法评估谵妄:RSS不能识别意识紊乱,建议结合CAM-ICU等工具综合评估。
  • 刺激标准化要求:测试时应遵循“先声后触”的原则,避免过度刺激(如应轻拍眉间而非摇晃身体)。
  • 需动态监测:建议ICU患者每4小时评估一次,内镜操作中每5分钟记录一次镇静状态。
  • 应结合个体差异:对于老年人、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建议目标评分控制在2–3分,以降低呼吸抑制等风险。

五、参考文献

[1] Ramsay M A, Savege T M, Simpson B R, et al. Controlled sedation with alphaxalone-alphadolone[J]. Br Med J, 1974, 2(5920): 656-659.

[2] 赵小利, 李洁琼, 李昊, 等. Ramsay评分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镇静药物使用的影响[J]. 中国医药, 2016, 11(5): 698-700.

[3] 张群, 张雪, 许月春. Ramsay镇静评分法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护中应用效果研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17): 103-105.

[4] China 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 Specialist Council, Zhao J Z, Zhou D B, et al. The experts consensus for patient management of neurosurgical critical care unit in China (2015)[J]. Chin Med J (Engl), 2015, 128(9): 1252-1267.

End
文章目录 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