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指数(Trauma Index, TI)评分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发布于 14:32:23 浏览:32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

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评分是一种用以指导现场及急诊室抢救工作的伤情简易分类的工具。本文主要介绍TI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填写说明、评分标准及使用注意事项。

关键词:创伤指数; TI; 现场评估; 急诊评估

一、评分简介

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评分最早由美国堪萨斯州的Kirkpatrick JR等[1]于1971年提出,采用轻(1分)、中(3分或4分)、重(6分)三级评分方式,用以初步判定伤情严重程度。1974年,日本大阪的Ogawa等[2]在此基础上对评分系统进行了修订,完善后的TI评分涵盖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状况(血压、脉搏)、呼吸功能及意识状态五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患者的伤情程度。本文所采用的TI评分即为Ogawa于1974年提出的修订版本。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TI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裴辉等[3]于2011年对284例成人创伤患者进行TI评分分析,结果显示该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 CI:0.771~0.881),最佳截断值为12,灵敏度为0.618,特异度为0.959。何方军等[4]于2015年在151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验证TI评分的效能,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5.39%,特异度为88.67%,其灵敏度显著优于创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P<0.01)。同年,付逸超等[5]在107例外伤患者中应用TI评分评估,结果AUC为0.818,约登指数为0.513,灵敏度为0.517,特异度高达0.996,进一步支持了该评分工具的临床实用性。

二、评分内容及填写说明

TI评分主要适用于院前急救阶段,通常由非医生的急救人员填写,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在受伤后首周内的病情演变及预后。评分内容包括五个维度:受伤部位、损伤类型、循环状态、呼吸情况和意识状态。各项评分标准及说明详见表1。

表1 创伤指数(Trauma Index, TI)评分内容

项目评分
1.受伤部位1 分--四肢
3 分--背部
5 分--胸部
6 分--头、颈、腹部
2.损伤类型1 分--撕裂伤
3 分--挫伤
5 分--刀刺伤
6 分--钝性伤
3.循环状态1 分--存在体表出血
3 分--血压 60~100mmHg 或脉搏 100~140 次/分
5 分--血压<60mmHg 或脉搏>140 次/分
6 分--无血压或脉搏<55 次/分
4.呼吸1 分--胸痛
3 分--呼吸困难
5 分--发绀
6 分--窒息或呼吸停止
5.意识1 分--嗜睡
3 分--木僵或昏睡
5 分--半昏迷
6 分--深度昏迷
得分 

三、评分标准

TI评分采用1分、3分、5分、6分四级评分体系,每个维度按具体表现评分,五项得分之和构成总评分,范围为5~30分。总分越高,提示伤情越为严重。TI评分的严重程度分级参考表2。在分流实践中,TI评分>10常作为创伤严重的判定阈值,院前急救人员可据此将患者转送至具备创伤救治能力的中心或高等级医院。

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严重程度分级

分值严重程度
总分≤9 分轻度损伤
总分10~16 分中度损伤
总分≥17 分重度损伤,预计约有 50%的死亡率

四、使用注意事项

  • 评估人员要求:TI评分应由非医师人员(如急救人员、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阶段执行,强调其简便性和现场适用性。
  • 评估时间窗口:必须在患者抵达医院前完成评分,以辅助早期伤情判断和院前分流决策。
  • 关注隐匿性重伤:部分患者尽管TI评分不高,可能仍存在严重内伤(如腹部钝挫伤、早期颅脑损伤等),临床上应结合其他体征和病史进行综合判断,避免漏诊。

五、参考文献

[1] Kirkpatrick JR, Youmans RL. Trauma index: An aide in the evaluation of injury victims[J]. Journal of Trauma, 1971, 11(8): 711-714.

[2] Ogawa M, Sugimoto T. Rating severity of the injured by ambulance attendants: Field research of trauma index[J]. Journal of Trauma, 1974, 14(11): 934-937.

[3] 裴辉, 罗志毅, 刘保池. 四种院前创伤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评估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15): 4394-4400.

[4] 何方军, 谭朝峰, 蔡宏新, 等. TI和ISS评分的效度测验及术后抑郁预测效果研究[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 42(1): 29-31.

[5] 付逸超, 黄萍. 五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在急危重症创伤患者识别中的应用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22): 57-58, 64.

End
文章目录 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