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金斯基缺血指数(Hachinski Ischemia Score, HIS)量表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发布于 20:12:44 浏览:37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

哈金斯基缺血指数(hachinski ischemia score, HIS)量表主要用于辅助评估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尤其适用于区分血管性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本文主要介绍 HIS 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填写说明、评分标准及使用注意事项。

关键词:Hachinski 缺血指数; 哈金斯基缺血指数; 缺血指数量表; HIS; 痴呆; 血管性痴呆

一、量表简介

哈金斯基缺血指数,也称Hachinski 缺血指数(Ha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该量表由加拿大神经学家 Vladimir Hachinski 于 1975 年提出,旨在辅助鉴别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与其他类型的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1]。自问世以来,HIS 在不同人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并进行了多次修订。1980 年,Rosen 等[2]首次发表了该量表的修订版,并优化了计分方法。1983 年,Loeb 等人对 HIS 进行评估,建议将其简化为包含 5 个条目的版本[3]。2012 年,Hachinski 本人对 HIS 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包含 5 个复合条目的模型以及一个由 7 个单一条目构成的简化模型[4]。不同版本的 HIS 在其简便性、适用性和准确性方面各具优势。本文重点介绍最早编制的 13 项HIS量表。

在国内,樊彬等[5]最早对该量表进行系统化研究。其在 159 名老年痴呆患者中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 HIS 总分≥7 作为阳性阈值时,诊断血管性痴呆的灵敏度为 90.91%,特异度为 98.97%,阳性预测值为 95.24%,阴性预测值为 97.96%。

二、量表内容及填写说明

HIS 量表评估应在明确诊断为痴呆后进行,整个评定过程约需 15 至 20 分钟。评分依据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估结果。原版HIS包括13个条目,分为发病形式及病程(3 项)、精神障碍(5 项)、血管性病史(3 项)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 项)。具体内容详见表 1。部分条目说明如下:

条目 2:阶梯式恶化。指病情呈阶段性进展,表现为一段时间相对稳定后骤然加重,常见于多次脑梗死的患者。

条目 3:波动性病程。指病情有明显波动,表现为时好时坏。

条目 7:躯体症状。指患者主诉的非特异性身体不适,如头痛、耳鸣、眩晕等。

条目 8:情感失禁。指情感控制能力减弱,表现为易哭或易笑,情绪变化迅速且持续时间短。

条目 10:中风病史。包括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条目 11: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主要指冠状动脉、肾动脉、眼底动脉等存在硬化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眼底检查或脑血流图等提示。

条目 12:局灶神经系统症状。指提示有定位意义的神经系统症状。

条目 13:局灶神经系统体征。指提示有定位意义的神经系统体征。

表1 Hachinski 缺血指数(HIS)量表内容

编号条目得分
1急性起病2分0分
2阶梯式恶化1分0分
3波动性病程2分0分
4夜间意识模糊1分0分
5人格相对保持完整1分0分
6抑郁1分0分
7躯体症状1分0分
8情感失禁1分0分
9高血压病史1分0分
10中风病史2分0分
11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1分0分
12局灶神经系统症状*2分0分
13局灶神经系统体征*2分0分

*局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中皮质功能障碍(失语、失用)不记分,如果考虑脑血管病导致的上述症状,则记分;由于外周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贝尔麻痹、周围神经病引起的症状体征不记分。

三、量表评分标准

目前HIS量表有两种计分法:

  • Hachinski法:条目中选择为“否”时均计为0分,为“是”时各项计分不等(见表1)。总分即 13 项的累计分数,满分为 18 分。总分<4分提示老年性痴呆,4~7 分属于混合性痴呆,>7 分支持血管性痴呆。
  • Rosen法:仅取第 1、2、5、7、8、9、10、11、12、13 等 10个条目,各条目计分同上,满分13 分,≥4 分提示血管性痴呆。

四、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 HIS 量表主要用于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之间的鉴别诊断,其评定应在痴呆诊断明确之后开展。
  • 无论是 Hachinski 法还是 Rosen 法,HIS量表评分主要依据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精神检查的结果。信息不全或评估过程不严谨,量表的判定结果将失去参考意义,难以发挥应有的临床价值。因此,使用该量表前必须确保资料完整、评估规范。

五、参考文献

[1] Hachinski, V C, Iliff L D, Zilhka E, et 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dementia[J]. Archives of Neurology, 1975, 32(9): 632-637.
[2] Rosen W G, Terry R D, Fuld P A, et al. Pathological verification of ischemic score in differentiation of dementia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80, 7(5): 486-488.
[3] Loeb C, Gandolfo C.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degenerative and vascular dementia. Stroke[J]. 1983, 14(3): 399-401.
[4] Hachinski V, Oveisgharan S, Romney A K, et al. Optimizing the Hachinski Ischemic Scale[J]. Archives of Neurology, 2012, 69(2): 169-175.
[5] 樊彬, 张明圆, 王征宇, 等. 哈金斯基缺血指数在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鉴别中的应用[J]. 上海精神医学, 1989, 7(3):131-135.

End
文章目录 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