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分子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ROBE-ME)声明——解读(上)

发布于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14:34:28 浏览:449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

在前面文章中介绍了加强分子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ROBE-ME)声明的背景、详细条目和使用注意事项,我们将分两篇文章对STROBE-ME进行解读,本文将解读【条目1~12】。

关键词:加强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质量;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观察性研究; 报告规范; STROBE; STROBE-ME

一、题目与摘要

【条目ME-1】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特定生物标志物需在题目和/或摘要中说明

【解读】在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将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所有生物标志物在标题或至少在摘要中说明,以便读者一眼识别出是关于何种生物标志物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有助于文章在数据库中被快速且准确地检索到。

二、前言

(一) 背景和原理

【条目ME-2】在背景部分解释选择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方法/原因(例如也有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但在其他地方报告了;或没有研究)

【解读】在背景部分阐明选择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背景信息和理由;在研究设计中是将该生物标志物作为哪一类研究因素(暴露的生物标志物、内部剂量、早期的生物学变化和易感性)纳入研究的以及纳入的具体过程。此外,如果该生物标志物被用作某种物质或结构的替代物,则应说明该生物标志物的用途。

(二) 研究目标

【条目ME-3】先验假设:如果一个或多个生物标志物被用于替代测量,应说明生物标志物预期值的先验假设

【解读】在根据STROBE指南说明研究目标时,最好能明确说明对生物标志物预期值的先验假设。比如当一个或多个生物标志物被用于替代测量,需要先明确说明预先假设的期望值。

三、方法

(一) 研究设计

【条目ME-4】描述分子流行病学的特殊研究设计(尤其是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以及它们是如何实施的

【解读】在研究设计部分需要对分子流行病学相关的特殊研究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对于传统的设计,如病例对照、队列和横断面研究,在遵循STROBE建议的基础上还需说明研究设计中采集了哪些生物样本和采集方法;对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要详细描述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选择标准、抽样框和匹配标准,因为这些是研究偏倚的主要来源。如果存在匹配,不仅要报告匹配标准,还要报告用于选择或匹配生物样本的规则,如根据存储时间或批次分类。此外,关于实施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抽样情况、研究结局、随访期、失败受试者数量和队列建立目标等方面内容也建议进行简要描述。

【条目ME-4.1】生物样品采集:报告生物样本采集的环境、样本量、采集程序的特点、参与者的条件、样品采集与相关临床或生理终点的时间间隔

【解读】对样本采集和运输的准确描述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读者评估在本次生物标志物测量中潜在的偏倚或可能的错误来源,也可以确保科研工作适当的可重复性。应报告以下项目:

  • 生物样本采集的设置:包括地点、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一年中的某个时间段、涉及到的实验室、参与的相关人员等
  • 样本量/体积/大小
  • 采集中的特别操作:如涉及肝素、EDTA等抗凝剂
  • 如果研究对象是健康个体,应报告其样本采集时的情况,如是否空腹、体态等
  • 如果研究对象不是处于稳定生理条件下的健康个体,应报告其健康状况和临床状况
  • 在所有情况下,均最好报告样本收集和相关临床表现或生理状态的时间,因为这可能会影响生物标志物的特征或浓度。对于研究对象其他可能会以任何方式影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特征,需尤为关注并进行报告。例如,相较于仰卧位,研究对象的直立位会减少血浆容量且使蛋白质和胆固醇水平降低5%~15%

总体来说,任何可能改变生物样本或影响最终生物标志物测量的关键步骤信息都应在方法部分中进行详细描述。

【条目ME-4.2】生物样品处理:描述样品处理(离心、时间、添加物等)

【解读】在方法部分中,需要对样品处理的所有步骤进行全面描述,从而可以评估该实验操作的可重现性,这些步骤包括人工处理部分和通过特定仪器进行的实验室处理部分。当使用一种成熟的技术时,可以通过引用描述该技术的文章来进行说明;,其中如果有任何与最初描述的实验室技术不一样的地方都应该详细说明改变的原因。

【条目ME-4.3】生物样品存储:描述物品在生物标志物分析前的存储(存储、融解、操作等)

【解读】特别是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中,可能存在对某些长时间存储的生物样本进行测量的情况;这些长时间存储的生物样本可能发生过冻融循环,这些过程对待检的生物标志物数值可能会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方法部分详细描述样本的存储方式、存储条件以及可能经历的任何操作。

【条目ME-4.4】生物标志物的生化特性:报告生物标志物的半衰期,以及化学和物理特性(例如,溶解度)

【解读】对于新的生物标志物,一些与解释结果时可能相关的生化信息,例如半衰期、溶解度或亲脂性等,均应在方法部分报告。

(二) 研究现场

【条目5】描述研究现场、具体场所和相关时间范围(包括研究对象征集、暴露、随访和数据收集时间)

【解读】详见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队列研究)——解读(上)【条目5】

(三) 研究对象

【条目ME-6】报告任何可能影响生物标志物特性或浓度的因素,包括研究对象的习惯,临床条件,生理因素,工作或生活条件等

【解读】可能会以任何已知或未知的方式影响生物标志物水平的研究对象特征均要报告。例如,暴露于空气污染或季节改变可能会影响健康受试者的DNA加合物水平;饮食类型或阳光照射量可能会影响健康受试者的DNA损伤生物标志物。

(四) 研究变量

【条目7】明确定义结局、暴露、预测因子、潜在的混杂因子和效应修饰因子。如果可能,给出诊断标准

【解读】详见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队列研究)——解读(上)【条目7】

(五) 数据来源/测量

【条目ME-8】实验方法:报告使用的检测类型,检出限,使用的生物样品的数量,异常值,检测程序的时间(适用时)和校准程序或使用标准

【解读】生物标志物的实验室分析方法应该在方法部分详细描述。特别是对于新的或有更新调整的技术要具体报告。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可以通过引用描述该技术的文章内容来介绍,其中如果有任何与最初描述的实验室技术不一样的地方都应该具体说明改变的原因。实验室中使用的任何校准程序、外部标准或用于比较来自不同实验室的数据也应该进行描述,给出明确的“离群值”定义,例如是基于病理生理学、技术标准或统计标准等。

(六) 偏倚

【条目9】描述减少潜在偏倚的过程

【解读】详见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队列研究)——解读(上)【条目9】

(七) 样本大小

【条目10】解释样本量的确定方法

【解读】详见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队列研究)——解读(上)【条目10】

(八) 定量变量

【条目11】解释分析中如何处理定量变量。如果可能,描述怎样选择分组及分组原因

【解读】详见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声明(队列研究)——解读(上)【条目11】

(九) 统计方法

【条目ME-12】描述生物标志物是如何引入统计模型的

【解读】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的其他分支中使用的方法没有区别。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特异性部分进行阐述,例如当使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十分常见的连续变量进行分析时,如果标志物作为协变量进行线性检验可能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它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其他模型的统计假设检验时可能并不合适。生物标志物测量值的统计操作应该和其他纳入模型中的变量应一起描述。具体内容包括:

  • 变量纳入分析的类型:是以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的形式纳入分析的,如果是分类变量,那么分类截断点/标准设定的依据是什么
  • 极值的处理方式:是否排除了数据中的极值,如果排除了,排除的标准是什么
  • 变量数据的转换:原始变量是否经过对数转换或其他转换,如果有,说明转换类型
  • 分析数据的来源:是粗测量值还是校正/调整值,是对两者都进行了分析,还是针对某一种进行了分析,需详细说明
  • 此外,还要阐明对于低于目标生物标志物检出范围的样本是如何处理的

【条目ME-12.1】报告文献中生物标志物测量的效度和信度,以及研究中使用的任何内部或外部检验

【解读】对于每个特定的生物标志物都应该报告其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测量中不可避免会存在测量误差,“误差”同时包含了“变异”和“错误”。“分析性误差”源自实验室检测技术,包括批次的变化;“分析前误差”包括被调查的个体或样本的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报告每个生物标志物个体内、个体间和实验室间的差异,从而让读者了解每个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潜在误差来源。可靠性估计可以参考已有的文献,当无法从文献中获取时应加以说明。如果把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作为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就需要介绍具体的分析方法和过程。如果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测量方法在各个实验室已经进行了标准化,实现了较高的可比性,也要对这方面的信息进行报告。

当描述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时,生物标志物测量验证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测量误差的信息,个体内变异和个体间变异将很难解释。此外,不同的批次对结果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产生虚假关联。为了说明结果的有效性,除了描述生物标志物测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时还会进行内外部的数据验证,这些验证方法也应在方法部分进行详细描述,验证的结果应在结果部分进行呈现。

注:本文内容是参考相关文献后对STROBE-ME报告规范原文的解读,仅代表本网站观点。关于STROBE-ME声明的更多内容详见官方网站(http://www.strobe-statement.org)或Valentina.Gallo等发表的论文"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 – Molecular Epidemiology (STROBEME): An Extension of the STROBE Statement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2039356/)"。

End
文章目录 沉浸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