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对照研究(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R软件实现(meta包)

发布于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09:47:03 浏览:1447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来源,感谢!
附件下载:
1715045425-随机对照研究(二分类数据).csv 请勿重复点击,如无响应请耐心等待或稍后再试。

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中,当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指标为死亡或存活、有效或无效等数据类型时,称为二分类数据。对于二分类数据,可以整理为四格表资料,效应量可选择比值比(Odds ratio, O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危险度差(Risk difference, RD)等。本文将实例演示在R软件中使用meta包中的metabin命令实现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相关操作。

关键词:R;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二分类数据; meta包; metabin命令

一、案例介绍

本文以模拟数据为例,为研究补钙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效果,检索纳入9篇RCT研究文献,具体数据见表1,干预组为钙补充剂组,对照组为安慰剂组,具体指标含义见表1,针对这9篇文献的相对危险度进行Meta分析。案例数据可从“附件下载”处下载。

表1

二、软件操作及结果解读

(一) 数据整理及读取

二分类数据主要是符合2×2四格表形式,在metabin命令中,变量分别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发生事件人数和总人数。t1、n1、c1、n2分别表示试验组结局事件发生数、实验组总人数(注意不是实验组未发生例数)、对照组结局事件发生数、对照组总人数。

mydata <- read.csv("随机对照研究(二分类数据).csv")
View (mydata)
图1

(二) 异质性检验

选择RR为效应量,任意选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检验,可以直接得到Q统计量和I2统计量,再根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

代码如下:

library (meta)
mydata.meta <- metabin (event.e=t1, n.e=n1, event.c=c1, n.c=n2, data=mydata, sm="RR")
summary (mydata.meta)
图2

从结果图2可知,异质性检验Q统计量=34.20,P <0.001,I2 = 76.6%,均提示研究间异质性较大,故选用随机效应模型。

(三) 合并效应量,绘制森林图

根据具体要求,合并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倒方差法拟合随机效应模型,合并RR,采用REML法估计研究间异质性方差。结果见图3—图4。

代码如下:

mydata.meta2 <- metabin(event.e=t1, n.e=n1, event.c = c1, n.c=n2, data=mydata, studlab= paste (Author, Year), sm="RR", method="Inverse", method.tau="REML")
print (summary(mydata.meta2), digits = 2) #输出结果 

该命令参数介绍如下:

  • event.e, n.e, event.e, n.c:分别表示试验组事件发生例数和总例数,对照组事件发生例数和总例数;
  • studlab:表示标签;
  • sm:效应量,本例选择RR值为效应量;
  • method:表示估计效应值的方法,本案例选择Inverse法;
  • method.tau:表示指定估计研究间异质性方差的方法,本案例采用REML法估计研究间异质性方差。
图3
forest (mydata.meta2, leftcols = c("studlab", "event.e", "n.e", "event.c", "n.c"), leftlabs = c("Author(Year)", "Events", "Total", "Events", "Total")) #绘制森林图
图4

森林图中Risk Ratio的点表示单个研究的效应量,横线长度表示该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范围,点大小表示该研究的权重,即该项研究对Meta分析的贡献度;图中的菱形则代表合并后的结果;图中的垂直实线用于判定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若单个研究或合并效应量的95%置信区间与该直线相交,则代表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四) 结果解读

无论是数字化结果,还是森林图,均给出了每一研究效应量的点估计及95%可信区间。随机效应模型得到的合并效应量点估计及95%可信区间为0.69 (95%CI: 0.57~0.84),相应z = -3.71,P<0.001。表明钙补充剂组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69倍,即补充钙剂可降低31%的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三、知识小贴士

(一) metabin函数的用法

metabin函数的主要用法为:metabin (event.e,n.e, studlab, data=NULL, subset=NULL, method=“MH”, method.tau=REML, sm=“RR”, incur=0.5, alliner=FALSE, addiner=FALSE, allstudies=FALSE, MH.exact=FALSE, RR.cochrane=FALSE, level=0.95, level.comb=level, comb.fixed=TRUE, comb.random=TRUE)

metabin函数设置选项及说明如下,更多设置可查看meta包中metabin()函数自带帮助文件:

  • event.e, n.e, event.e, n.c:分别表示试验组事件发生例数和总例数,对照组事件发生例数和总例数;
  • studlab:表示标签;
  • data:为所要分析的目标数据集;
  • subset:为目标数据集的子集;
  • method:为估计效应值的方法,在meta包中,method可选择“Inverse”“MH”或“Peto”法联合估计效应值;
  • method.tau:为指定估计研究间异质性方差的方法,有“DL”“PM”“REML”“ML”“HS”“SJ”“HE”“EB”等,注意选择GLMM参数时只能选择ML方法;
  • sm:效应量,meta包可选择RR、OR、RD和AS等;
  • inr:为校正四格表中出现的“0”值;
  • alliner:表示incr的附加校正选项,当该值选“TRUE”时、表示对四格表中所有值按照incr的赋值校正,反之,当该值选为“FALSE”时,表示仅对四格表中的“0”值按照incr进行校正;
  • addincr:表示无论四格表中是否有“0”值,均按照incr的赋值校正;
  • allstudies:表示包含所有的研究;
  • MH.exact:表示使用MH法时,若选择FALSE,则对四格表中出现的“0”自动赋值为0.5;
  • RR.Cochrane:表示当RR为效应量时,四格表有“0”值时,试验组人数和对照组人数校正2倍的incr值;
  • level:表示选择的单项研究的置信区间范围;
  • level.comb:表示合并效应量的置信区间范围;
  • comb.fixed和comb.random:表示选择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

(二) 森林图代码参数

森林图的部分设置选项及说明如下,更多设置可查看meta包中forest()函数自带帮助文件:

  • sortvar:排序变量。可以使用“TE”按对森林图进行排序,或使用“Author”按作者姓名进行排序;
  • studlab:为输出某变量作为该研究的标签,标准输出为“Author”;
  • comb.fixed:是否绘制固定效应评估;
  • comb.random:是否绘制随机效应评估;
  • overall:是否绘制overall summaries,如果仅绘制组别(group)的summaries,则此参数对于元分析中的子组别非常有用;
  • text.fixed:图中标记合并的固定效应估计值的字符串;
  • text.random:图中标记随机效应估计值的字符串,必须放入“”;
  • col.fixed:线条颜色(合并的固定效应估计值);
  • col.random:线条颜色(合并的随机效应估计值);
  • prediction:是否输出预测区间;
  • text.predict:图中标记预测区间的字符串;
  • subgroup:在森林图中,是否显示子组结果,如果不在组别水平上绘制summaries,则此参数可以用在子组别(subgroup)中。
End
文章目录 沉浸式阅读